南都記者日前在深圳市教育局召開的通氣會上獲悉,深圳今年除了加大學位供給,增加普惠性幼兒園,發放補貼外,還計划出台一系列教育指導意見,包括出台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指導意見,在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、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流動。這一構想,引起市民和教育界人士熱議。(2月17日《南方都市報》)
  時下,對於每一個家長來說,不僅要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日常生活,還不得不關心孩子的學校情況,以至於學校發生了任何風吹草動,家長都會憂心忡忡。雖然說教育需要家長、社會和學校的聯動,不過,如今的家長無形中被“綁架”到了整個教育里。難道因為把孩子交給了學校,公眾就有義務去理解那麼複雜的教育問題嗎?
  比如,擇校問題一直是讓家長們非常糾結的心事,而在教育改革的制度性安排中,已經定下了“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”的基調,那麼,教育行政部門以此為指導思想,不管是推行校長、教師交流輪崗的辦法,還是採取其他的一系列具體措施,都是相關部門的事,何以讓家長隨之而鬧心呢?
  眾所周知,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,中小學學校在教育質量上存在差異,是個不可否認的客觀現狀,擇校由此而生。“交流輪崗”能否促進學校均衡優質發展,這是需要教育部門進行充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。如果只是出於消除擇校現象的動機,而不是真正為了推動基礎教育的發展,家長們肯定又會不由自主地陷入煩惱,起碼擔心這種針對性的做法會不會只是權宜之計,一旦不能可持續性地實施,反而不如擇校更讓人覺得踏實。
  事實上,要是學校與教育部門依照教育規律,從社會公正的角度出發,自己認準了教育改革方式,就應該義無反顧地一往直前,不用把家長扯進來,畢竟每個家長作為個體,不會都十分瞭解教育,況且,大多數家長都是站在個人利益的立場上,只要自己的孩子上學的學校教育質量好,其他的不會過分關註。
  由此可見,任何與民眾關係密切的教育改革實踐,首先還是要進行科學研究,把老百姓的訴求真正瞭解清楚,然後制定政策;其次,在實施教育改革的過程中,要用最為簡單的方式來說明政策內容,用最為直接的政策目標來凝聚民眾的共識;最後,還得持之以恆、不折不扣地實施。
  然而,就具體的現實來看,有的教育改革的政策不僅具有很強的“實驗性”,而且操作的過程不徹底,從而顯得很詭譎,讓人一頭霧水,老百姓不得不去花功夫“理解”,影響了政策的實施,使得教育改革陷入了眾生喧嘩的複雜環境中,也無意中讓推進的過程猶豫不決,甚至導致了很多教育改革不了了之。
  不要為了“照顧”民眾的感受,總是企圖讓公眾能夠充分地理解一些教育改革的措施。但凡遵循了改革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,廣泛地吸納民意,就只需堅定不移地推進,用改革的績效來消除公眾的疑惑,教育改革才會真正擺脫左右不落好的尷尬境地。
  文/寇軍  (原標題:讓老百姓“操心”的教改意義不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t27htrw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